明悦心理
教会孩子明确注意对象
发布人:太原明悦心理 发布时间:2018/5/20 点击:3256次
“从一楼到五楼有多少台阶呀?”
教会孩子明确注意对象
心理学家们都非常奇怪,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一声枪响以后,农民和黑人便一起跑了出去。
这个场面只持续了20秒,这时,主持人说:“大家不要慌,这只是一个心理实验,大家把自己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但是,主持人发现在大家交上来的材料中,心理学家们在回忆这一事件时所产生的错误是十分惊人的。
在这40名心理学家中,只有4个人记得黑人是光头,其余的人甚至不记得黑人所穿短衫的颜色。大部分人的错误率在20%~50%之间,只有一人回忆中的错误率少于20%。
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让孩子明确注意的对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总是毫无目的地去注意一些无关的事情,往往不会起到应有的注意效果,也不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1.不要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
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的孩子往往能力较弱。许多孩子在小学开始就呈现出学习能力弱的问题,家长使不上劲,孩子也觉得自己学不好,很是苦恼,究其原因,是孩子把知识看成与生活无关的内容,当成他目之所及的事物,他总是不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或是形成一些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孩子学习能力是比较弱的,学习一定会很累。一些孩子作文写不好,原因也在于这些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毫无知觉”,空洞一片,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因此,家长要有意引导孩子,坚决不能让孩子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时常要和他讨论所看到的,要引导他说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要经常激发他去思考、观察。比如说,家长带孩子出去吃饭时看到人行道上有一个斜坡,可以问一下孩子为什么这里要设置斜坡?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家长可以请孩子观察一下人行道上的事物,想想为什么。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做这样的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这就是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的能力。
要让孩子不再对事物熟视无睹,可以让孩子有意地提醒自己去观察和关注周围的事物。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让孩子明确注意的对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总是毫无目的地去注意一些无关的事情,往往不会起到应有的注意效果,也不会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2.强化孩子的有意注意。
注意力主要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为积极的注意,或主动注意,是指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需要主观意识的控制与调节,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维持的注意,它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如汽车司机在运行中必须时刻注意公路的路面、车辆、行人以及交通设施,丝毫不能分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很容易使人疲劳。
无意注意又称为消极的被动的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不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调节,它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由于刺激物本身特性使人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它,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对于孩子来说,能否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注意某个方向或对象,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课堂为例,除非老师的课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对孩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孩子才能够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轻松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反之,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被学习以外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从而频繁发生学习分心走神的状况。
无意注意的缺点在于:这种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旦可以引起兴趣的因素消失之后,注意也就不再能保持下去了。而且,无意注意常常不能保持在事物的本质方面,容易溜到事物的非本质方面去。因此,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必须要强化有意注意。那么,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怎么做呢?
(1)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提醒孩子去注意身边的事物。
有时候,可以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任务,引导孩子主动地注意。比如,窗台上种了一盆蒜,孩子不一定会注意它,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这些蒜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长出了绿芽,就赶紧来告诉我。”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注意它。如果这任务是对两个以上孩子布置的,而且先发现者就是优胜者,或者还能得面小红旗,那么,孩子就会更经常地来观察这盆蒜。为什么呢?因为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
(2)发展孩子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
低年级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这时,孩子虽然也能暂时为一定目的或任务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往往很难持久。孩子还不会自觉地“强迫”自己去为了完成一种比较远大的目的而坚持不懈地注意必须注意的事物。低年级孩子在学习中之所以能有意地去注意,常常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这时孩子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在教学影响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知程度,孩子才逐步学会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注意,从而使有意注意从被迫的水平提高到自觉的水平。
所以,要想使幼儿的注意持久,就不能光要求孩子做什么,甚至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意义,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这样任务明确,愿望强烈,注意力就能持久。
教会孩子明确注意对象
如果随机问一个孩子:“从一楼到五楼共有多少台阶?”孩子很可能答不上来;如果再问这个孩子:“从你家到邻近一栋楼中间有几棵树?都是什么树?”可能孩子更说不清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是因为孩子对这个地方太熟悉了,以至于根本没有去留意过,这种状态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视无睹”。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测验:
40名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正聚集在德国的一个村镇开会,忽然,一个村民呼叫着冲进会场,一个光头、穿着黑色短衫的黑人手持短枪追了进来,两个人在场内生死搏斗起来。心理学家们都非常奇怪,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一声枪响以后,农民和黑人便一起跑了出去。
这个场面只持续了20秒,这时,主持人说:“大家不要慌,这只是一个心理实验,大家把自己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但是,主持人发现在大家交上来的材料中,心理学家们在回忆这一事件时所产生的错误是十分惊人的。
在这40名心理学家中,只有4个人记得黑人是光头,其余的人甚至不记得黑人所穿短衫的颜色。大部分人的错误率在20%~50%之间,只有一人回忆中的错误率少于20%。
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大家都没有刻意去关注注意的对象,因此错误率极高。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忽视是人类节约资源的一种好方法。但是,这样的忽视会造成一种认识习惯,那就是在那些需要关注的事情上也可能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能让自己很容易地转换成一个高效注意的人。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让孩子明确注意的对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总是毫无目的地去注意一些无关的事情,往往不会起到应有的注意效果,也不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1.不要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
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的孩子往往能力较弱。许多孩子在小学开始就呈现出学习能力弱的问题,家长使不上劲,孩子也觉得自己学不好,很是苦恼,究其原因,是孩子把知识看成与生活无关的内容,当成他目之所及的事物,他总是不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或是形成一些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孩子学习能力是比较弱的,学习一定会很累。一些孩子作文写不好,原因也在于这些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毫无知觉”,空洞一片,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因此,家长要有意引导孩子,坚决不能让孩子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时常要和他讨论所看到的,要引导他说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要经常激发他去思考、观察。比如说,家长带孩子出去吃饭时看到人行道上有一个斜坡,可以问一下孩子为什么这里要设置斜坡?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家长可以请孩子观察一下人行道上的事物,想想为什么。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做这样的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这就是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的能力。
要让孩子不再对事物熟视无睹,可以让孩子有意地提醒自己去观察和关注周围的事物。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就要让孩子明确注意的对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总是毫无目的地去注意一些无关的事情,往往不会起到应有的注意效果,也不会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2.强化孩子的有意注意。
注意力主要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为积极的注意,或主动注意,是指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需要主观意识的控制与调节,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维持的注意,它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如汽车司机在运行中必须时刻注意公路的路面、车辆、行人以及交通设施,丝毫不能分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很容易使人疲劳。
无意注意又称为消极的被动的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不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调节,它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由于刺激物本身特性使人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它,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对于孩子来说,能否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注意某个方向或对象,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课堂为例,除非老师的课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对孩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孩子才能够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轻松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反之,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被学习以外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从而频繁发生学习分心走神的状况。
无意注意的缺点在于:这种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旦可以引起兴趣的因素消失之后,注意也就不再能保持下去了。而且,无意注意常常不能保持在事物的本质方面,容易溜到事物的非本质方面去。因此,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必须要强化有意注意。那么,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怎么做呢?
(1)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提醒孩子去注意身边的事物。
有时候,可以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任务,引导孩子主动地注意。比如,窗台上种了一盆蒜,孩子不一定会注意它,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这些蒜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长出了绿芽,就赶紧来告诉我。”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注意它。如果这任务是对两个以上孩子布置的,而且先发现者就是优胜者,或者还能得面小红旗,那么,孩子就会更经常地来观察这盆蒜。为什么呢?因为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
(2)发展孩子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
低年级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这时,孩子虽然也能暂时为一定目的或任务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往往很难持久。孩子还不会自觉地“强迫”自己去为了完成一种比较远大的目的而坚持不懈地注意必须注意的事物。低年级孩子在学习中之所以能有意地去注意,常常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这时孩子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在教学影响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知程度,孩子才逐步学会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注意,从而使有意注意从被迫的水平提高到自觉的水平。
所以,要想使幼儿的注意持久,就不能光要求孩子做什么,甚至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意义,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这样任务明确,愿望强烈,注意力就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