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性瘾 歇斯底里与谈话疗法
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讲,“性施虐”或“性自虐”是“本我”的实现过程;而从学习理论来讲,它是个条件反射的完成过程。
危险方法:精神分析师之间的不伦之恋
如果你对精神分析历史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这部电影确实看不太懂,或者说,有些情节你可能理解不透。原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所以没有关注。后来,有一天我在学校里借到了这部电影,看了之后特别兴奋,因为影片中有很多精神分析发展史中的事件,并且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简直是太精彩了。
这部电影是由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导演的,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提名。虽然最后没能获奖,但能获得提名就已经很了不得了。电影主要讲述了俄国精神分析先驱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的故事。萨宾娜是个富家女,被送到瑞士去治疗歇斯底里症[2]。她的治疗师是荣格,主要采用谈话疗法进行治疗。萨宾娜最终被治愈,后到苏黎世攻读精神医学。没想到,这个病人最后居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精神分析师,名垂千古。
在诊治过程中,萨宾娜与荣格发生了不伦之恋。但荣格很重视自己的声誉与家庭,于是想隐瞒这段感情。这种欺骗行为引起萨宾娜的强烈不满,也间接导致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道扬镳。
其实萨宾娜的人生是个悲剧。最开始,她在瑞士和奥地利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期间学医成为了一名精神病医生,研究精神分析。后来她回到俄国,成为最早在俄国推动精神分析事业发展的人。再后来,“二战”开始了,身为犹太人的她被抓了起来,最后和她的两个女儿都不知所踪。
那么,这部电影是根据什么剧本拍出来的呢?因为萨宾娜当时在瑞士苏黎世的时候,有一个日记本被保留了下来。她这个人也比较粗心,把日记本随便放在一个抽屉里,结果她自己没找着,后来却被别人发现了。在这个日记本中,她记述了最早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以这个日记本作为大概的内容和线索拍摄的。但是因为日记里主要记录的是她个人的经历,属于“一面之词”,所以也有人争议说,所记录事情的真实性有待考量。
弗洛伊德、荣格、萨宾娜、奥托、艾玛
电影中的三个核心人物是弗洛伊德、荣格和萨宾娜。在我看来,电影中的萨宾娜超越了原型人物,而荣格和弗洛伊德远远没有原型人物帅气、迷人。
在这里,我主要探讨这几个问题:这三个人物的表现背后有怎样的意义?性虐待、性自虐是怎么形成的?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其实这个电影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有待分析,特别是对于学过精神分析的人,你会在电影里有很多发现。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一生成就颇丰,但在他那个年代是很有争议的。因为他本来是一名医生,最后却放弃科学,搞“玄学”,搞精神分析治疗,这就相当于一个拿了博士学位的人出家当和尚。所以他选择做精神分析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最后事实证明了他做的事情和他所从事的事业是有价值的。
电影中,弗洛伊德的角色作用在于用他独创的“力比多”(libido)理论发现人性的弱点。这个理论主要讲人的最本能的欲望:一个是攻击欲望,一个是性的欲望。
电影中呈现出了弗洛伊德对于学问的执着、对人性的探索,以及他与荣格之间的纠结。弗洛伊德跟萨宾娜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纠结。虽然弗洛伊德也治疗过萨宾娜,但萨宾娜主要的治疗者还是荣格。后来萨宾娜跟弗洛伊德的交往不是以患者的身份,而是以同事的身份。萨宾娜提出的“性发展”和“性起源说”,为弗洛伊德后来的“性学”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所以,弗洛伊德对萨宾娜是非常赏识的。
荣格
在电影中,荣格其实是个不太光彩的角色。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危险方法》,就是荣格把他的来访者给“睡”了,这是犯大忌的事情。作为一个医生也好,一个咨询师也罢,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跟来访者或患者发生亲密关系,但荣格却犯此大忌。当然,这是萨宾娜的一面之词。不过从荣格的人生经历来看,发生这种事情并不意外,毕竟他的一生还有其他婚外情。
荣格在整个电影中的思考就是“做”与“不做”,“做”是发乎于情,“不做”是止乎于礼。影片前半部分情节都在围绕“是否与萨宾娜交往”这个考虑进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动。“本我”是发乎于情,“超我”是止乎于礼,“自我”是克己复礼?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是跟着“本我”走,还是跟着“超我”走?最后,荣格跟“本我”走了。
荣格为什么跟着“本我”走了?他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是电影所重点描述的。
这里我强调一点,现实当中荣格辞职并不是因为萨宾娜,而是因为他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萨宾娜给他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是事实,但是不至于让他彻底丢了工作。所以,电影当中的描述并不属实。萨宾娜带来的冲击让荣格知道了这个行业的危险性及伦理的重要性,而这点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所以简单来讲,这也可以被看成一部有关“咨询伦理”的电影,因为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咨询伦理”,即咨询师荣格与患者萨宾娜之间的爱恨纠缠。影片最后萨宾娜去找荣格,这时她已经怀孕。她悄悄问荣格说:“听说你又有其他女人了?”荣格当时没回答。
当心理咨询做得深入后,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很容易导致强烈的依恋关系出现。如果你没有定力,建议不要做咨询师,否则你很难经受住来访者的“定力测试”。这样不仅砸自己的牌子,甚至会毁了行业的名声。
萨宾娜
萨宾娜是俄罗斯籍犹太人,家族做皮革生意,经济富裕。因为有经济条件,家人才能把她送到瑞士高档的疗养院去治疗她的歇斯底里症。其实,萨宾娜也是最早的“性自虐”确诊者。在此之前,“性自虐”的概念并不清晰,而精神分析遇到萨宾娜后,通过对她的分析,渐渐有了关于“性自虐”和“潜意识”的清晰脉络图。所以说,“性自虐”的理论是由萨宾娜的个人经历、个人事件,以及对此的分析所建构起来的。
在电影中萨宾娜的表现是“我享受‘性自虐’”。而为什么说“享受”呢?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也是电影当中的重要线索。
奥托·克劳斯
奥托·克劳斯(Otto Hans Adolf Gross)完全是“本我”的化身,即我行我素、为所欲为。他在电影中公开诱导或教唆荣格去跟自己的患者发生关系。本来荣格还是有一定定力和自制力的,就是因为奥托的怂恿,最后才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那么,奥托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经典悲剧。奥托的父亲是一名法官,对孩子的要求极其严格。小时候奥托对父亲不敢直接对抗,于是就蔫儿坏地间接对抗,这样用“转移”的方法不断地去跟父亲做斗争。父亲让他做的事他虽然去做,但是却想方设法地使坏。比如,父亲强迫他去学医,他也去学了,但是他不好好地当医生;父亲希望他有正常人的家庭,于是他娶了老婆,但之后又搞了个情人,还搞了个小三。电影当中有一段对话,奥托问荣格:“你有几个孩子?”荣格说:“两个。”奥托问:“两个都是一个母亲生的吗?”荣格当时都听傻了。他告诉荣格说,他的三个孩子,一个是老婆生的,一个是情人生的,还有一个是跟上了床的女人生的,他甚至都不记得她是谁。而且他还表示,之所以要生三个孩子,就是要气死他父亲。他父亲希望他有个正常的家庭,但是他偏不让父亲遂愿。
其实,奥托的父亲是“犯罪学之父”。他最早把犯罪心理进行归类和整合,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他一天到晚研究犯罪学,结果没想到他的儿子却走到了犯罪的边缘,最后死于街头。这是对奥托父亲事业的最大讽刺,也是其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艾玛
艾玛·荣格(Emma Jung)是荣格的夫人,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师。她与荣格共育有5个孩子。在电影中,艾玛是“天使”的化身,或者说是“超我”的化身。她真是把“天使”做到了极致,对荣格逆来顺受,而且非常遵从荣格的意愿。艾玛家族非常富有,可以说是瑞士的“四大家族”之一。而荣格家境一般,他的祖辈都是牧师。以前的牧师跟现在的学者一样,属于文化人。虽然商人挣钱多,但还是羡慕教育界人士的名望,于是艾玛就嫁给了荣格。能够嫁给荣格,艾玛自己也觉得十分幸运。荣格给她做自由联想的时候,荣格说“名声”,她就说“医生”。也就是说,她把“医生”作为“名声”的最直接象征。
歇斯底里与性自虐的形成与治疗
歇斯底里症都是“性压抑”惹的祸
其实,歇斯底里症及其发作都是“性压抑”惹的祸。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歇斯底里症”,简单说,它是一种癔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歇斯底里症在拉丁文中被叫作“hysteria”,“hysteria”的原意有“女性子宫”之意。结合拉丁文来理解“hysteria”,就是妇科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歇斯底里症”这个词专指女性的情绪波动。可男人也会有情绪波动,该怎么表述呢?因此,“歇斯底里症”这个词就渐渐不用了,而用“心境障碍”来统指。
歇斯底里症算癔症,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有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出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分离性抽搐、分离性感觉障碍。简单来说,歇斯底里症就是在紧张或激愤状态下人的器官功能的丧失,如看不见了、听不到了、想不起来了、大脑死机了,也就是指人在紧张情况或应激情况下的躯体化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躯体化表现或功能性障碍呢?因为人在紧张的时候,注意力会一下子集中于某一方面,而其他方面的感觉或者某个器官的功能会突然就丧失了。这不是器质性障碍(如躯体出现肿瘤或者炎症),是功能性障碍,通俗点说,就是视力没有障碍,但那一刻突然就看不见了;听力没有障碍,但突然就听不见了。
性自虐是如何形成的
萨宾娜为什么会得歇斯底里症呢?她4岁的时候,有一次把盘子打碎了。或许她父亲那天情绪特别不好,当下便生气了,于是把她叫到小屋子里并脱光了她的衣服,然后打她的屁股。按常理说,这是很屈辱、很痛苦的经历,但是没想到这一刻萨宾娜失禁了,而且失禁的那一刻产生了快感。
后来这种快感不断地被泛化,每当萨宾娜的父亲一打她,她就感觉要排尿,进而感觉到一种刺激感。于是她就不断寻求自己被打时能够产生的那种性兴奋的体验。后来不止她父亲,包括她的兄弟等男性,只要有这种“虐”她的行为,她都有关联反应。但其实萨宾娜的内心很挣扎,她既享受因为这种反应所带来的本能愉悦感,又觉得自己很可耻,所以她的“超我”不断打压“本我”。“超我”说:“你真是不要脸!”“本我”说:“我要这一刻的自慰。”就这样,她的内心一直挣扎、纠结,终于有一天,她情绪失控了,便发展成了歇斯底里症。
这跟“性自虐”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父亲或别人打她、骂她后,她体验到了性兴奋,她会通过手淫或自慰完成这样的刺激反应。由此,为了唤起自己的性兴奋,她希望自己被骂、被打,渴望被虐。
人处在这样的粗暴环境下会紧张,进而产生生理反应,如失禁。而这种感觉会引发某种快感,而不是痛感,这也是恐怖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紧张、恐怖的电影情节会导致观众的心理紧张,进而唤醒身体的快感。这种快感在一般情况下是被压抑或控制的,而不是被激活的。
何谓“性自虐”和“性施虐”?自虐是自己掐自己;施虐是别人掐自己。“性自虐”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比如,有些动物的交配,既是最愉悦的一刻,也是最伤心的一刻。也就是说,快感和痛感是揉在一起的。再比如,母蜘蛛在交配之后会把公蜘蛛吃掉,而公鸡在交配时会咬母鸡头顶上的羽毛。
“性自虐”产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种可能是,这种虐待倾向是原始时代所有求爱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这是一种返祖现象;还有一种可能是,性衰弱或阳痿的男人想借此取得一些类似壮阳或娱乐的作用,以求达到满足性欲的目的。
比如说,阳痿的男人通过不断掐女性、不断施暴以唤起自己的性兴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刚开始感到很痛苦,后来因为男性兴奋了、勃起了,女性也得到了满足。最后,她也把这个受虐的过程作为性爱的前戏,通过这样的过程达到性高潮体验。所以整体来讲,“性自虐”就是一个条件反射。事实上,这种带有“性虐”的交配过程是扭曲的,正常的交配不应该是这样完成的,应该在一种浪漫、愉悦的氛围下完成。
1990年,某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自虐症”的例子。病人男性,35岁,因为腰骶部疼痛求医。X线照片发现他臀部软组织内有针样异物36枚。病人自述15岁时受到歧视,内心压抑,常想以利刃自残身体。有一次,自己将缝衣针试探戳刺臀部时,偶然产生了性快感。28岁结婚后,他的性生活虽能维持,但总感觉不如针刺所引起的快感强。于是病人多次要求妻子通过殴打自己让自己获得性满足。来诊前一个月,他再次将4厘米长的缝衣针刺入左侧腿部,之后时常感到腰骶部不适且有电流通过似的感觉,甚至影响了肢体活动,所以才来求治。这个案例被诊断为“性自虐”。病人除了针刺自己臀部获得快感外,还多次要求妻子对他殴打以施加痛苦,所以他是一个“受虐症”病人。
在巩俐和李保田主演的电影《菊豆》里面有典型的性虐待场面。影片中,染坊主杨金山无法勃起,于是就不断地掐菊豆(巩俐饰),掐得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最后,杨金山获得了满足,但是菊豆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勾引杨天青(李保田饰),跟他做爱,释放所有痛苦。所以,菊豆在每次受虐之后都急于要见到杨天青,也就是她的侄子,然后跟其做爱达到性释放。
还有一种性虐待的情况是这样产生的:有些女性在面对男人的暴力时,希望通过跟他做爱以阻止对方施暴。她们故意表现出可怜的样子,或者去拥抱对方,以唤醒对方的性欲,唤醒了之后就开始激烈地做爱。做爱之后大家筋疲力尽,就没有精力再施暴了。所以,刚开始是两个人在那里扭打,但到最后就共同地把它做成“前戏”了。所以很多性障碍、性施虐或性自虐,其实都是通过这样的条件反射形成的。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荣格后来去找萨宾娜,萨宾娜问荣格;“你跟你老婆是怎么做爱的?”荣格说:“我们做得很温柔。”萨宾娜说:“不,我希望你和我做得暴力一些,越暴力越好。”而且她还让荣格打她的屁股(见电影未删节版),这样才能达到她的性唤起。这就是经典的性施虐或性自虐达到性高潮体验的过程。
自由联想技术
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讲,“性施虐”或“性自虐”是“本我”的实现过程;而从学习理论来讲,它是个条件反射的完成过程。那么对于这种病症,如何进行治疗呢?
以前,这种病症是不治的,大家也不知道怎么治疗。后来,当萨宾娜第一次接触荣格的时候,荣格就让她做自由联想,即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技术。萨宾娜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就想起早年父亲如何打她,如何让自己产生兴奋的。她说着说着,就明白了原来这些年的情绪波动其实都跟自己的性压抑有关:一方面,自己想自慰、想要性满足;另一方面,自己又讨厌自己、憎恨自己。这些念头在她脑海中纠结,最后导致自己失控了。自由联想技术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属于精神分析的主要心理疗法。
影片中还有这么一幕:荣格跟萨宾娜一起在疗养所的花园里散步。荣格告诉萨宾娜说因为要服兵役,他要上前线,然后萨宾娜就很生气地说:“你刚刚跟我建立关系就要走,你这样做是对我的抛弃,我不想见你。”然后,她就把衣服扔在地上。这时,荣格捡起衣服并用拐杖来拍衣服,结果萨宾娜一下就失控了,说:“不许拍,不许拍。”荣格解释说,只是想把衣服上的土掸掉,没有别的意思。但萨宾娜一把就把衣服揪过来,贴到自己的阴部,说:“我们可以回去了吗?”
电影并没有演下一幕。而下一幕应该就是萨宾娜的性兴奋被唤醒了,她要赶紧回去,在床上完成性自慰的程序。虽然萨宾娜借手淫满足了自己的性欲,但她又觉得自己很贱、很脏,做这样的事情不要脸,于是开始怨恨自己、憎恨自己。萨宾娜这样不断地又满足、又憎恨,由此她的抑郁症、情绪冲突、认知冲突就形成了。
荣格作为咨询师是怎么帮助她的呢?首先帮她唤醒记忆,让她了解以前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这是很“穿越”的。为什么精神分析技术要讲“穿越”呢,因为它让你把眼下的事件跟以往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最后萨宾娜了解了,为什么她的“超我”“本我”经常打架,为什么她总是在责怪自己情绪失控。因为每次她想手淫的时候,她的“本我”呼唤、“超我”节制,“自我”像拔河一样在发乎情、止乎礼之间徘徊。“自我”无法同时满足“本我”和“超我”,在左右牵制下,最终情绪失控,便歇斯底里了。
当然,觉察到情绪失控的原因是不够的,还要改变。其实如果你细细看这个电影,会发现这里面涉及最人本的治疗方法。因为放在现在,萨宾娜患的是心境障碍,对她的治疗要么是用药,要么就是做认知治疗调整。但是当时在那个疗养院里,她却获得了尊重和人本的关怀。她在水里扑腾的时候,院长过来问她,你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她说,想环球旅游,然后就去死。院长最后说:“你太闲了,让你的医生荣格来替你决定你应该做什么。”
换句话说,荣格表面上是在做精神分析的治疗,其实是在做人本的治疗。让萨宾娜走出人生困惑和被动局面的,正是荣格激励她去学医这一举动。那个时候萨宾娜说她大脑当中总是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行,然后荣格说:“你大脑的那个声音是上帝的声音。”萨宾娜说:“这个声音说的是德文。”荣格说:“上帝都是说德文的。”然后萨宾娜说这个声音说她特别有才,荣格说:“你是有才,所以你该去学医。”因此,萨宾娜内心的一把火让荣格给点燃了。
但这还不够,荣格后来还给萨宾娜做了进一步的挖掘。比如,荣格让他夫人艾玛做自由联想练习,并通过她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和时间来分析其心理。回答得越慢、越纠结,就说明心里越有问题。说到婚姻时,艾玛纠结了半天说必须要保留啊;然后说到孩子,艾玛说必须要生存。在回答这部分时,艾玛显得十分纠结。
到后来解读的时候,荣格就让萨宾娜来解读。萨宾娜不断地提出一些很精彩的见解,最后还直接问荣格,刚才被解读的那个人是不是你老婆?当然这是电影的情节,真实情况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一个精神病患者,治疗师不仅把她作为助手看待,而且还鼓励她将来可以学医,这是多人本主义!因此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都需要以人为本,治疗师需要把来访者打造成英雄,需要帮他们找到成就感。萨宾娜能从病症中走出来,主要是因为荣格给了她尊重和激励。
萨宾娜是幸运的。尽管她小时候受尽父亲粗暴的打骂,形成了最初的“性自虐”倾向,进而发展成歇斯底里症,经常情绪激动,甚至失控,但是后来经由荣格给她做自由联想等治疗,激发她树立梦想去学医,最后成为精神分析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但是,奥托是不幸的,因为他一生都怀着对父亲的怨恨,最终把自己给毁了。奥托总是想方设法报复他父亲。他表面上很顺从,可实际上很逆反。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父亲说你到医院去看病他就去,他到了医院却不好好待着,在那里瞎整事。刚开始弗洛伊德给他做治疗,后来荣格给他做。在荣格给他治疗期间,他不断地说服荣格去实现本我,去追逐性的满足,最后导致荣格做了出格的事情。当然,奥托自己也不闲着,跟护士乱搞,最后流落街头。
奥托的父亲是犯罪学之父,青史留名。而奥托是无政府主义之父,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奥托为什么追求无政府主义?因为对他父亲满心愤怒、怨恨,从恨他父亲泛化到恨社会。其实奥托一直处于典型的移情状态——谁限制他,谁就是他父亲。有人稍微管制他,他马上就想说:“你是我老爹,我跟你没完。”所以,他是个悲剧人物。
跟大师来一次预约
弗洛伊德故居游
1994年,我去过一次维也纳,到了弗洛伊德的故居。因为“二战”的时候,弗洛伊德一家都移民到了英国,所以弗洛伊德的故居只是个空房子。这是个典型的抢救弗洛伊德的行动,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他最后举家迁至英国。所以弗洛伊德的故居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能算一个图片室。如果你学习了精神分析,再到那个房子,你会感觉到跟弗洛伊德的“神交”。我感觉到受了他的“洗礼”,接受到了他的分析。
2014年,我于20年之后又去了一次。还是那个房子,还是那些照片。我去了之后仍然感慨万千,特别是门口那个接待室让我感慨颇多。因为弗洛伊德故居门口的接待室是当初“星期三俱乐部”的会址,当时来看病的人就在那里等着。每逢星期三,精神分析学家们都在这儿聚会。弗洛伊德的整个精神分析理论就是在这里的聊天当中诞生的。
弗洛伊德其实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我们钦佩弗洛伊德的学术贡献,更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因为最初他做医生做得挺好的,但是因为研究神经认知的时候,找不到歇斯底里症的病源,找不到解剖学或生理学上的发病机制,所以他干脆就去搞“玄学”。他最开始搞催眠,后来改为自由联想,再到释梦,这些都是帮助人自我觉察的技术,帮助人体察自己的问题出自哪里,然后再进行自我调整。
弗洛伊德强调“性本源”论,强调精神疾患的本源是性不满足或性压抑造成的。这点在当时都不被接受,大家说他是个好色之徒,他因此受到了很多攻击。他能坚持下来是很有勇气的。当然,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说,弗洛伊德也确实是用词不当。他说的“性”其实是“爱”,他所说的“性欲”,其实是“爱欲”。“爱欲”得不到满足,问题就出现了。
弗洛伊德很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最早是阿德勒[3]跟他闹掰了。阿德勒说:“老大,你能不能不要用这个词儿,人的发展更多是超越自我而实现的,不是床上那点事不满足造成的。”弗洛伊德说:“你不听我的,你出去。”最后,阿德勒被逼急了,出去自立门户,创立了最早的个体心理学。荣格也是被弗洛伊德逼急了,说:“老大,你能不能换个词,你别用性啊,其实人生很多事不是性压抑造成的。”然后弗洛伊德说:“你要跟我在一起就要用我的词,要么你就换个词走人。”最后,荣格就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也叫原型心理学。他更多强调集体无意识,而不是性的作用。
荣格离开弗洛伊德后,在家里沉闷了十年后才涅槃重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析心理学。其实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英文词汇很有意思。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叫“psychoanalysis”,而分析心理学是“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 y”,也就是说,荣格把弗洛伊德的词给倒过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荣格这个人是很有幽默感的。
荣格故居游
2014年7月,我去了趟苏黎世。我非常感谢申荷永老师帮助我跟荣格家人取得了联系,使我最后能够进荣格的房间参观。我本来约见了荣格的孙子,结果他的孙子那天有事,只见到了他的孙媳妇。我很兴奋可以坐到荣格城堡的书房里,这个书房里挂着荣格的大幅画像,这种身临其境让我感觉与荣格产生了“神交”。
《危险方法》这部电影将精神分析史上的很多故事用情境来展现,非常精彩。从更深层面上看,这是一部伦理片。作为咨询师,需要跟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而信任关系一旦确立之后,就很容易转成依赖关系,进而发展成依恋关系。然而,荣格没有把握好自己,与来访者最后变成了情侣关系。后来,荣格想退回去,但已经退不回去了。
身为心理咨询师,首先应该做好自己,扛得住诱惑,不要与来访者过于亲密。虽然萨宾娜没有因为情感带来的伤害再次沉沦,并最后走出了自己的路,但在现实工作中,这样的亲密关系往往会害了来访者,这也是电影暗示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后现代理论强调让来访者依恋咨询师,这是很具争议的。因为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让来访者学会自助,不是让他依赖咨询师。依赖咨询师就相当于“终生服药”,终生做心理咨询,我觉得这很荒唐。我们咨询师应该把来访者打造成英雄,而不是把咨询师打造成英雄。
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应该建立信任关系而非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是带着情感的,关系中掺杂进情感就很容易失控。像萨宾娜和荣格那样就太纠结了。为什么我们对医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跟医生永远是有心理距离的。如果你看到医生跟看到亲人一样,那么很多情绪就出来了。弗洛伊德讲认识、化解移情和阻抗是精神分析的核心任务,而在精神分析当中找到移情点或阻抗点是咨询的突破。而我认为,建立依恋关系是一个错误的提法。咨访关系不该是依恋关系,而应该是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