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唯有对生了病的人,依然爱,耐心,不放弃,才可以帮助他们康复,也可以让这个世界少些悲剧。
这周三,一起校园杀人事件震惊了遇言姐。南方某大学的一个大四学生刘某,用刀捅死了自己的两名同学。
继清华铊中毒,云南马加爵,复旦投毒案,川师分尸案之后……遇言姐再次感慨,读书真不易,感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
但下如此狠手,难道是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吗?
——并没有。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既没有宿舍矛盾,也没有杀人动机。
22日晚20时,刘某开始持刀闯入其他宿舍行凶,将阻止他的陈某杀害。而梁某在隔壁宿舍,听到异响后过去阻拦,结果也被刘某刺伤,颈部动脉被刺破,送到医院后,很遗憾地没有能抢救过来。
▲出事大学公众号发布的两个公告
两个遇害的大四学生才21岁,据说被杀死的陈某,刚通过了中山大学研究生笔试,正准备第二天的复试,在离梦想这么接近的时候,被拦腰截断,遇言姐实在为两个风华正茂,拥有无限可能的两位年轻人难过。
虽然现在还没有进一步报道,但根据一些同学提供的线索,拼凑出刘某的大致的情形:
1、刘某曾被学校劝退,但本人不肯退学,休学一年后又留级;
2、刘某跟所有人都有矛盾,辅导员曾找他谈话,他也威胁要杀辅导员;
3、刘某平时有磨刀的习惯,出事前还在班级 QQ 群里放出过威胁言论;
4、没有人愿意和刘某的室友调换宿舍,室友宁愿去其他宿舍打地铺,刘某相当于一个人住着单间。
▲传闻这是刘某行凶前在群组里发过的警告
遇言姐不是专业医生,不敢论断刘某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即使是医生,鉴定一个人是否是心理疾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想起去年同样是三月(为什么三月会这么血雨腥风?),四川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将室友约到自习室残忍杀害并分尸,遇言姐至今都没敢点开被害者哥哥发在网上的犯罪现场图片。有媒体报道,之前凶手也有挑衅行为。后来这名凶手被鉴定为抑郁症,只承担部分刑事责任。他的妈妈也承认了,儿子中学期间患精神抑郁疾病,还休过学(注意不是每个有抑郁症的人都有伤人倾向)。
当时遇言姐简直气炸,既然父母知道他的病情(很可能是严重的抑郁症),为什么不在家好好治病,把他放出来危害同学,危害社会!
有人说学校没有尽责,其实在这种事上,学校也挺无辜的。虽然学校会为新生做心理评估,但这类评估不足以说明问题,学校也没有足够的权力去开除精神可疑的学生。
让遇言姐不解的是,不管是川师还是南方医科大,都有不错的心理学专业,尤其是后者这样医科背景的名校,据说心理辅导老师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的。为什么行为这么可疑的学生,上学那么久,竟然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干预?!
有病不可怕,有病不干预才可怕
大家首先要破除一个迷信,心理疾病其实并不可怕。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内耗型,自己痛苦,不攻击别人,而且通过服药就可以很好地控制。可以照常上学、工作,甚至比正常人还要优秀。很多老板,CEO,其实都有轻躁症,这让他们工作效率惊人。
遇言姐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她有精神问题,但是一直遵从医嘱,乖乖吃药,身边的同学谁也看不出来她有病,就这样一直读到了博士。后来她谈恋爱,怕男友发现自己经常服药,就偷偷把药停了。结果可想而知——她犯起病来,所有人都知道她有精神病了。
“药不能停”是真理,就更别提那些压根就没受到任何心理干预的人了。
作为我们自己,一定要对心理疾病,精神病有一点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才可以不惧怕,同时只有了解当你敏锐地觉察到身边有这样精神状态可疑的人,却无法说服他去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那么,遇言姐劝你一句,早点逃吧,逃得越远越好!
尽管南方某大学这起杀人事件,还没有详细的报道,但遇言姐最想知道的是刘某父母是怎么想的。在刘某一位师兄的爆料中,有这样一句话:
“刘同学坚决不退学连他爸爸都没办法,他爸爸也害怕他。”
父亲怕儿子?难道儿子在家里被宠上了天,特别独断专行,还是说这位父亲已经觉察出儿子的精神状态有些可疑了?
能考上211重点大学,刘某的父母想必是对教育极为看重的,但教育不能只看重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认真对待他的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忽视,甚至他们本身的教育就会对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特别任性,行为异常,应该尽早带孩子去找心理咨询(注意,是找正规心理咨询而不是找杨永信),现在很多小学、中学都有心理工作室,就在你身边,但很多人忌讳心理咨询,不敢去尝试。
试想,如果刘某的父母对儿子心理健康重视一点,并且有一定的知识,带他去认真的诊断,及时接受心理干预,都不会出现周三这场血淋淋的悲剧!父母对心理健康的无知和漠视,难辞其咎!
不要害怕“看病”,
把它当成自我完善的途径
在此遇言姐要破除第二个迷信。心理咨询所面向的,不仅是病人,更多的是普通人,比如学习不专心的孩子,爱吵架的夫妻,工作压力大的人,都适合去做心理咨询。
在西方,做心理咨询被看做是一种自我成长、提高、完善的途径。而在中国,很多人需要、但不敢去做心理咨询,原因在于——他们很害怕自己被扣上某某病症的帽子。
遇言姐有一个朋友,感觉自己情绪总是低落,烦躁,想预约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但去之前她感到非常紧张,不安地问我:“会不会抽血、打针?会不会去了就给我鉴定成抑郁症了?”
我告诉她,首先,放心吧,是不会给你抽血打针的。第二,不用介意是否会收到“精神病”或“抑郁症”这样一个帽子。各种精神病的界限,正常、异常、精神病性障碍,等等这些标准,都是人为设定的,各种国家界定都不尽相同。
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每隔几年,诊断标准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今年需要9条符合,明年需要10条。所以很可能按今年的标准,你得了抑郁症,但如果按明年的标准,你就是一个正常人。在A国你属于这个病,在B国的医生看来,你就好的很。
她惊讶地说:还可以这样?
我举个例子,比如在我们国家,有个人不穿衣服四处裸奔,那他可能是露阴癖,而在非洲部落里,大家都不穿衣服,他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正常人。
她立刻轻松了很多,我告诉她,重点不在于你得了什么病,重点是,你感到了内心不舒服,情绪不对劲,而这些治疗能让你的情绪好转过来,不管是不是病,叫什么病,它都只是一时的,你只要关注自己发生的变化,并且可以相对科学地对待。比如压力太大,可以减缓一定的工作量。或者如果需要吃药,就服用一些药物治疗。
在国内,心理咨询还未纳入医保,价格有点让普通人难以接受。而且治疗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我听说过身边有个严重抑郁症患者朋友,医生希望她能住院治疗,但住院需要直系亲属的24小时陪护,而她的父母不懂抑郁症,不想花时间配合,就只能作罢了。
有病但不采取专业和积极的治疗,其实后果很严重,因为这个人可能会伤害自己(比如自杀)也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去伤害别人。加拿大著名的“灰狗杀人案”就是因为嫌疑人已经产生幻觉幻视幻听,杀害了身边的一位陌生的乘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