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心理咨询热线:
0351-8331156
2017年7月27日,精分成长小组第五次活动开始了,活动由太原明悦心理咨询中心宁跃民老师主讲。宁跃民老师在第四次活动中,主要是概况地讲述了经典精神分析的几个最主要理论:精神决定论、客体关系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今天,宁老师继续讲述关于精神分析有关分离个体化的理论。
第一部分:分离个体化背景
一、马勒简介:
玛格丽特•马勒,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是动力心理学学派中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她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描述了传统精神分析没有太讲清楚的人出生后0—3岁的心理健康的规律和道理。
二、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从心理现实到客观现实
1、婴儿全能自恋
2、妈妈全能
3、需求被忽视
4、打破妈妈全能幻想
三、婴儿早期主要主要防御机制:分裂
婴儿在内心世界中将好妈妈和坏妈妈区分开来,目的是免于体验到对母亲的冲突感觉,这冲突是来自所爱与所恨的妈妈在现实中其实是同一个人,这种好与坏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矛盾感受和情绪会淹没婴儿的自我,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分裂同时也将自己及他人的表征和态度分裂成“全好”和“全坏”两个完全相反的情况。
分裂,是想让这两种对立和相反的东西不见面,所以才要把他们分成两半,放在两个极端,只感受或承认一边,要么是好,要么是坏,所以在病人眼里就是“全好”和“全坏”的感受和推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婴儿的自我功能还无法将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把它们放在一起是焦虑的,是有冲突的,他的自我功能不足以去处理这些冲突和焦虑,所以得分裂,这是一种活下来的手段。
克莱因提出“分裂”一词来说明客体表象可被分裂为“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例如,孩子会在他的心智中,将妈妈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他所恨恶的、坏的、令人挫折的妈妈;另一个是他所爱的、好的、满足的妈妈。
分裂除了是婴儿早期的生存方式之外,还是一种能够避免两价性的情感的防御机制。两价性的情感是对现实的感知,比如不可能对一个人完全的好,也不可能完全的坏,真正的爱一个人是能够把爱和恨整合在一起,比如你爱他的同时你也知道对他有恨意,而恨他的同时也能体谅他,所以这是现实的情感。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首先就可能使用分裂的防御;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把所有的爱都给这个人,他把对这个人的恨给压抑下去,这其实是很危险的,而当他恨另一个人,把所有的恨都给这个人,将爱压抑掉了,这也是危险的,因为这是婴儿般的、幼稚的应对方式。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分裂是婴儿惯用的应对机制,它是维持婴儿继续生存的主要手段;婴儿使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他的整合功能还没有发展出来。在婴儿内心里面不能同时存在两种对立的情感或观念,这意味着婴儿的心智整合功能还不足以应对这种对立所产生的淹没性焦虑。
在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要么是邪恶的,要么是完全美好的,但这都不是真实的世界。在儿童的行为层面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会儿说爸爸是个“好爸爸”,一会儿又突然说爸爸是个“坏爸爸”,出现黑—白,两极化的思维。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发育出的整合能力还不足以应对两价性的情感,这是边缘性人格的特点,所以他们的特征是两极波动的。
在情感层面表现出特别兴奋,特别躁动,世界充满了欢乐,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变得特别的抑郁,沮丧、绝望,全世界都是黑暗的;
在认知层面表现的是一会儿把自己看成是天使,公主,高高在上,一会儿又感觉自己是个无用的,坏的,最不好的人,是一堆垃圾;
在行为层面表现的特别有精力,能干,一会儿又变得特别懒散、无力、无助。(注意,这里不是双向情感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的防御机制不是分裂,边缘性人格的防御机制是分裂。)
边缘性人格他们把分裂出来的坏客体和感受否认掉,并投射出去,让别人去认同,以此来控制或操纵外在世界;同时他们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无法将这些整合在一起,内心总是有很大的张力
四、客体恒常性和客体永久性
第二部分:分离个体化主要内容
马勒把人从出生到3岁,也就是36个月共分为四个期,也就是四个过程。
一、自闭期:0-2月
第一期是 0-2个月这个阶段,马勒叫自闭阶段或自闭期。因为人一出生到2个月绝大多数时间是睡觉。这个时期马勒认为,这时期的孩子和外界没有任何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时期,婴儿无客体概念,只有自己,婴儿全能自恋。内心无分化,和世界一体。无法区分自我非我,无边界。
二、共生期:2-6月
第二期叫共生期,共生阶段(2-6月):微笑预告了自闭状态结束,微笑也预告了婴儿从此结束了单元关系进入两元关系,进入和母亲的关系,共生期,共生阶段(2---6月),相当于斯皮策讲的心理融合阶段。孩子和母亲是共生的,孩子会觉得母亲是附属的自我,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他不能把自己和母亲分开,非常典型的就是微笑反应,2-6个月的孩子微笑不分人,这个时候的婴儿是分不开母亲和外人的差别的,不仅仅和母亲共生,可能和这个世界也是共生的。此时的婴儿无法区分自我他我,无法区分内在外在。
三、分离个体化时期:6个月—2岁
第三期是分离个体化时期(6个月-2岁),一个孩子他想健康的发育无论是他的躯体还是认知的发展,以及和母亲这个伴侣关系的认同,最关键的功能就是和母亲强大的信息交流,所以我们说母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母亲不能和孩子产生非常贴切的、及时的信息的交流,将来这个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当这个孩子从六个月到2岁的时候,要完成非常长的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离个体化的过程,2-6个月的时候是和母亲融合在一起的,6个月开始这个孩子要变的更独立、更个体化,从认知和知觉这个层面上说,这个孩子逐渐开始区分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我咬母亲一口,我不疼,这个时候第一次感觉到我和母亲不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孩子看到母亲会微笑,看到陌生人的时候紧张焦虑,这个时候不像共生期的孩子看到谁都微笑,共生期的孩子不能区分母亲和陌生人,6个月开始区分自己的母亲和别人不同一样,也开始区分母亲和自己有差别,这是人类走向个体化独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很多精神分析学家把这个时期叫陌生人焦虑期,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开始探索母亲和陌生人的差别。
马勒把分离个体化分为几个阶段:
1、孵化期:6—10月
6个月开始到10个月,这个时期,马勒叫做孵化期,有人也叫分化期,开始从和母亲的融合共生开始孵化。6个月的婴儿的心理开始分化了,实际的分化已经跟他安静地躺在母亲怀里是不一样的。再往下分化时,这个婴儿除了探索母亲的脸外,又开始探索母亲更多的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这个时候实际是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异和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在孩子的认知和知觉的发育过程中第一次觉察到了我和母亲不同,逐渐让他的心理产生独立和分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母亲不能让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探索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抓住一个床单、毛毯、枕巾、更多地是抓住玩具(过渡性客体)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这个孩子探索世界。
2、操练期:10—16个月
这段时间马勒把它叫实践期,孩子开始走路、说话,一摇一摆学步,这样就加大了孩子对自己身体、肌肉感觉各方面的探索,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当孩子能够站立起来的时候,孩子会用新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他感觉自己更有能力,这个时候能够行走的孩子及能够说话的孩子,他的自恋达到了最顶峰,同时他的自恋的需要达到了最顶峰。这个时期孩子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孩子的个性及认同能力在此时慢慢形成。
此时母亲对孩子的分离影响很大。分离个体化不完全是孩子,还考验着母亲。不同个性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个体分离化完成好不好取决于母亲。
3、整合期:1.5--2岁
当孩子发展到16-24个月的时候,叫整合期。这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这个世界探索增加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智力也会增加,然后进入整合阶段,这个已经能够独立走路的孩子,似乎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似乎能够意识到离开母亲也能生活了,不是那么可怕了,但是同时有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就是孤独感。16-24个月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知觉功能、运动功能都发展很好,感觉和母亲分离了,但是同时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所以他会感觉很孤独,这个时候他会感到对母亲的需要增加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像前一个阶段对挫折无动于衷,看起来很脆弱,和小朋友有争执就会回去找父母,好像是变小了,自我的情感的充电和逃离的现象也被寻求身体上跟母亲分离的活动代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对母亲更加需要,这个时候可能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大,对母亲的情绪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强烈。这个时候的孩子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体验到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育已经赶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不断的试探,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的体验,这个时候存在一个风险,需要好母亲来避免的,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然后母亲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这时(16-24个月)特别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证实,需要母亲温柔的理解的证实,这个时候实际马勒命名为心境的易感期,这点上母亲需要更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就在整合期的这个点上。
4、分离个体化形成:2—3岁
发展中的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迹于整合期之分合反复接近尾声的时候。个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客体永恒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无论她在或者不在,是满足的角色,还是剥夺的角色
客体恒常性另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把和同一个人有关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来。这个能力不只依靠理智上统合相反事物的能力,也依赖着足够的美好经验累积。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相对稳定。
关于0—3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经典精神分析没有太多提及,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很好的对经典精神分析做了补充。分离个体化理论使我们理解了3岁之前人的心理是怎样发展的,这也为我们如何去健康和正确的为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成长环境是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的。
本次讲座宁老师主要介绍了分离个体化的主要内容,期待宁老师下一次的讲述。
太原明悦心理咨询中心宁跃民主任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等严重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咨询个案累积上万小时,有着大量的完整成功的个案。尤其在神经症治疗以及对精神病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指导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的个案经验。并温馨提示有问题请找明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