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心理咨询热线:
0351-8331156
2017年09月23日,精分学习体验成长小组一期第三阶第二次活动开始,活动由太原明悦心理工作室宁跃民老师主讲。
第一次活动主要讲述了客体关系理论概况以及克莱因对于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以及克莱因的性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次活动主要讲述了克莱因关于儿童心态学说理论。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在发育早期,儿童先是和部分客体然后与整体客体发生联系。部分客体指的是母亲的乳房,在防御机制下,婴儿将乳房分为好乳房和坏乳房。
1岁左右的婴儿心理形成两个结构,即偏执分裂心态和抑郁性心态。这两个心态无交错性,人的一生中,人的内心随时充满爱恨、罪疚、焦虑的心理体验,人们不断地反复地从一种心态发展到另一种心态。一个人后期遇到困扰,如俄狄浦斯情结、焦虑和神经症防御都可以在这两种心态中找到根源。
二、偏执分裂心态
1、分裂
分裂是一种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偏执分裂心态是在婴儿与客体产生一致性之前建立起来的。这个时期,婴儿和部分客体即母亲的乳房建立了客体关系。
2、偏执分析心态的出现
偏执分裂心态大概出现于从出生到3—4月份。
婴儿内在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相冲突时,婴儿的未整合的自我只能以分裂的方式来适应冲突。婴儿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第一对象是乳房,这样,乳房就被分裂为“好乳房”和“坏乳房”。同时,冲突的对象的分裂还能与婴儿的满足体验相联系,当乳房引发满足和愉悦时,就触发生本能,当乳房不能带来满足并让人失望时,就触发死本能。
此时,自我也被分裂为性本能自我和破坏性自我,即“好我”和“坏我”,好和坏是完全分离的,有好没坏,有坏没好,非此即彼。
此时自我内投和认同它的理想对象,厌恶排斥迫害性的坏对象,婴儿害怕自己被内化的坏客体消灭,这样就产生迫害性焦虑,认为迫害者会摧毁自己也会摧毁好客体即“好乳房”,催化分裂防御频繁使用,这样就产生了偏执分裂心态。
3、关于投射性认同
⑴、偏执分裂心态依靠投射性认同来形成。
⑵、投射性认同:婴儿将内在分裂部分和躯体产物投射出去,使对方对投射的东西产生认同,一旦对方认同,婴儿焦虑缓解。
⑶、婴儿过度使用投射性认同,会导致婴儿虚弱感,(消耗大量能量),因为会消耗权威、力量、智慧感等感觉。
⑷、好的部分也能投射,把好的部分投射给对方,安抚客体,使对方好起来,模糊坏的方面,淡化坏的色彩,突出好的感觉。过度投射好的方面,会削弱自我,使自我变得贫泛。
4、过度理想化及全能性否定
过度理想化参与被迫害恐惧中,参与到应对这种恐惧中。半岁左右的孩子通过过度理想化和全能否认来抵御被迫害恐惧。
理想化是客体和自我善良感的基础,建立好的客体关系,有助于建立善良的自我。
全能性否定防御机制的目的是消灭坏的客体。婴儿饥饿难忍时体验到迫害威胁,当食物丰富时候会减少威胁,这样,内部迫害性恐惧减少,投射就降低。
投射性认同是婴儿与外部沟通的第一步,婴儿此时过度焦虑,会造成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等病症。这些症状的出现于偏执分裂防御失败有关。
三、抑郁性心态
1、婴儿矛盾心理进入抑郁性心态
婴儿3—4个月以后,感知功能成长并完善,经历偏执分裂后,婴儿能内投完整客体,能够整合好坏,这样形成了整体客体关系。母亲客体被当做完整客体体验。
这时候,婴儿有了分化,他的全能自恋、全能感被打破。婴儿认为母亲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爱冲动与破坏性攻击冲动指向同一客体。这种破坏性攻击冲动让婴儿感到会摧毁母亲整体,在摧毁坏的同时也摧毁好的,这让婴儿对自己的破坏性冲动产生担忧,攻击和破坏会失去有希望的爱,因此,婴儿主体进入抑郁焦虑中,这样,婴儿就进入抑郁性心态。
2、理想化客体产生
指向整体客体母亲的破坏性冲动,在带来矛盾和抑郁性焦虑同时也带来罪疚感,这种罪疚感对婴儿的杀伤力很大,此时婴儿没有产生修复能力,这样,婴儿潜意识中就发展躁狂防御机制来对付罪疚感。
躁狂防御联合使用分裂、否认、压抑、理想化以及投射性认同来应对罪疚感,才能平息丧失焦虑。通过对客体重要性的轻视和贬低来对抗抑郁性焦虑。
婴儿通过对母亲依赖和仇恨的矛盾体验的否认成功的实现了幻想中对母亲全能客体的控制和利用,对现实中真实妈妈的丧失不再引起强烈痛苦和罪疚感。随着对迫害性焦虑丧失性焦虑的否认,出现了理想化客体。
四、讨论(略)
本次活动宁老师主要讲述了关于婴儿的两种心理结构即偏执分裂心态和抑郁性心态,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对婴儿早期的心理发展的归纳和总结,期待宁老师下一次的讲解。
太原明悦心理咨询中心宁跃民主任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等严重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咨询个案累积上万小时,有着大量的完整成功的个案。尤其在神经症治疗以及对精神病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指导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的个案经验。并温馨提示有问题请找明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