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本年度第一期精神分析成长小组自开始到今天,已经进入第九次活动了。小组成员跟随着宁跃民老师的引领,对精神分析理论有了更多的理解。不仅理解,而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被精神分析的理论所吸引。特别是在今天的小组活动中,大家沉浸在投射性认同的原始防御机制学习中。
跟随着宁老师细细的剥离,投射性认同的核心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有人将克莱因发现“投射性认同”对 精神分析产生的影响类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物理学的影响,或者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影响。投射性认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很难理解,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在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投射性认同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性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被投射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但是成为他人投射认同目标的人是可能知道的,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因此,在敌意的投射性认同中,对自己内在敌对冲动毫无察觉的丈夫可能会持续的激怒妻子,并且刺激她。他可能在外面呆到很晚,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并且不行守承诺。妻子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便会猛烈的抨击他,丈夫对此感到惊讶,并非常生气。后来两个人和好如初,事情平息下去,直到下一次。丈夫的投射性认同充当了既释放投射性幻想又操纵他的妻子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反映的途径。
投射性认同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是作为投射性认同基础的诱导。使用投射性认同的个体会用不易察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操纵来诱导与他们有关的人以限定的方式来行为。这就像是一个人将自己内部舞台上正在上演的一个角色(一个涉及早期客体关系的角色)强行却又是潜意识地派给另外一个人来扮演。受操纵的人被诱导着从事一种认同,即认同投射者自己否认的那个层面,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性认同”。
比如:一个孩子在写作业时,被妈妈说“笨”,他认同了妈妈认为自己“笨”的评价,也觉得自己是笨的,这就是他进入了妈妈控制的渠道,投射性的认同了妈妈的评价。而妈妈认为孩子“笨”又恰恰是她内心的投射,在这样一来一往中,投射性认同便形成了。所以,妈妈将自己的一部分笨的早年客体评价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孩子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了孩子,然后,妈妈竭力让孩子(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她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再后,孩子对妈妈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孩子与妈妈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妈妈的圈套,投射性认同成立;或者孩子本人不认可自己笨没有中套,即对妈妈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性认同便失败了。
随着小组讨论及分享,大家逐步清晰了投射性认同这样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也学会了辨别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防御机制概念。
那么,对于心理咨询中的投射性认同,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更合适呢?随着小组学习的逐步深入,一切尽在未来的学习中!
太原明悦心理咨询中心宁跃民主任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等严重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明悦心理有着一支经验丰富的咨询团队,助您走出困境,有需求者联系明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