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心理咨询热线:
0351-8331156
如果说3岁以前孩子不真正需要父亲,可能会挫伤父亲的自尊心。不过,半岁到1岁的孩子还难形成“父亲”这个概念。孩子心里会想:你解开衣服有奶给我喝吗?你陪我睡觉吗?你知道我的需要吗?那你对我有什么用处呢?弗洛伊德在经典心理学里认为婴儿天生是排斥父亲的,他渴望独占母亲,容不得别人来分享。对此我不是很认同。婴儿和幼儿无视父亲的存在是他的心智发展还不能理解所致,不是排斥,而是无法与父亲形成有效的联结。
1岁前,儿童真正接触的是母亲,以与母亲的关系为基础形成与他人的关系。父亲能否亲近孩子取决于他对母亲的态度,如果父亲在的时候母亲紧张、不自然,那么婴儿自然不喜欢这个人。假如父亲讨好母亲,让母亲高兴、快乐,婴儿会对父亲微笑,并像母亲那样喜欢父亲的存在。父亲出现母亲就紧张,婴儿自然会拒绝这个父亲,并不需要妈妈教他。很多狭隘的男士会指责妻子教导孩子不喜欢自己,其实不是,你让妻子不爽,孩子也不爽。孩子从小觉得这个家伙一来就不好玩,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多父亲只喜欢孩子,对妻子的感受却不闻不问,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是连体婴儿的关系,结果可想而知,不管父亲对孩子多么殷勤,没有母亲的情绪参与大多没有效果。
到1岁的时候,母亲的重要性就不是绝对的了,孩子会探索与母亲的替代者建立关系,比如姥姥、奶奶、姥爷、阿姨等。如果在孩子探索更多的关系时父亲愉快地陪伴孩子,那么孩子很快会与父亲打成一片,尤其是父亲让他体验比跟母亲在一起更刺激、更惊喜的活动时,孩子对父亲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关系人”的概念,指的是儿童成长时陪伴他的人。1岁以后,儿童已经有很好的适应关系的能力,他会与这个重要关系人形成感受同质性。考虑到信息与生命的开放性,母亲的替代者不能是脾气暴躁、意识狭隘、情趣索然、涵养缺乏的人,这样的人除了让孩子吃饱,不会给孩子任何心灵的滋养。1岁大的孩子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跟谁像谁,很多养育者好的和不好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并固化了。姥姥带大的孩子具有姥姥的一些秉性,父母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母亲歇斯底里,姥姥、奶奶却是内心宽广的人,那么由姥姥、奶奶带就会给予孩子重要的良好补偿。
太原明悦心理咨询中心宁跃民主任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等严重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咨询个案累积上万小时,有着大量的完整成功的个案。尤其在神经症治疗以及对精神病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指导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的个案经验。并温馨提示有问题请找明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