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心理咨询热线
0351-8331156
在众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父亲—父神是创造宇宙和自然万物的精神象征,他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让人类得以繁衍至今。
作为心理学者,我很关注父亲参与抚养和教育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在许多家庭里,父亲自以为是地想取代母亲来和孩子们全面接触,有时恰恰是帮妻子添乱、帮倒忙。父亲要与子女形成良好的关系比起母亲来有天然的困难。孩子小的时候,大多数父亲需要通过“讨好”母亲才能得到小家伙的认同。何伟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儿子见到我就哭,好像我是一个大狗熊,要抢走他的母亲。我越投入地想得到他的注意,他就离我越远。有一天,我故意不在意他,只对我的太太表现出亲昵和关怀,我那儿子冲我‘咯咯’地笑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的教育内容和原则,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你死我活”“草木皆兵”。其实,任何有效的教育,教育的方式都远比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情的过程。在咨询中,有这样一个父亲,他对我说:“子不教,父之过。现在的孩子,一不小心就学坏,随时随地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而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我的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的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失去了爱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正确的父亲越是适得其反,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逆反心理)。
在另一类家庭里,父亲实际上是缺席的,母亲不可避免地要和子女纠结得很紧。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没有父爱的参与时,易于和母亲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有时会延缓孩子的个性成长。一位叫李刚的教师告诉我:“我小时候和妈妈住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镇,父亲是转战南北的桥梁工程师。10岁以前,我几乎不熟悉父亲,内心以为他是我家的一个客人。我非常不喜欢他,他的出现,使我不得不离开母亲温暖的被窝,带着很多幽怨和恐惧在自己的小屋里彻夜难眠。”
在中国的文化中,父亲养家糊口,母亲相夫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北美和欧洲却大有不同,那儿的男人对自己在外奋斗的传统职责表示怀疑,转而谋求在家庭内获得更多的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权力。看过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居家的学心理学的父亲,全盘替代了母亲对子女关怀。
父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2岁以后。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插入热恋着的母子之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让2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的睡房已经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跟母亲睡觉睡出来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陈成说:“我和孩子的关系在小时候真还不错,但到孩子上了小学,我就开始与她有了一些隔阂。女儿似乎在我的面前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来取悦我,常常显露出担心和害怕的样子。而我一天天地变得有点严肃、不苟言笑,好像不板起脸来就不像个当家的。有时听到女儿在妻子身边嬉笑和撒娇,心跟被猫抓似的,痒痒的,但却搔不着。”
在我看来,女儿的害怕事实上是对父亲的扰动和限制,让父亲对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到了父亲与子女之间逐步建立起一种稳定的亲密关系和交流模式的时候,父亲的心中就有了底。中国的独生子女,给许多家庭关系带来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铁。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许多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荡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像《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历险和获取财富是男人永远的生命游戏。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惑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现今的父亲更多地扮演着一种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由于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恐惧孩子的长大,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般迷茫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长大的路。
太原明悦心理咨询中心宁跃民主任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等严重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咨询个案累积上万小时,有着大量的完整成功的个案。尤其在神经症治疗以及对精神病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指导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的个案经验。明悦心理专家对青春期孩子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温馨提示有问题请找明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