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母婴关系:“虚假自体”与“真实自体”的形成与影响
虚假,这是个听上去充满贬义味道的词汇,但,也许,你和我都在用着这个包装生活着,存在着,这个词再加上“自体”,你会有什么联想吗?
“虚假自体”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概念,特别是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这个关于“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的区分可以说是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先生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大重要贡献。 首先我想将“虚假自体”概念还原为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它是如何形成的机制:从温尼科特观点看虚假自体障碍是“环境缺陷障碍”,也就是在自体发展中的环境发生了问题,母亲无法给婴儿塑造一个安全而抱持的环境而使婴儿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自体”的环境。 从孩子生下来起就是一个自体,“就像是一个植物,但婴儿的自体还是潜在的,他最初对于自己的认识是需要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婴儿无法用自己主动的行为来实现自体的功能,他还无法意识到自体。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妈妈这个客体来试图获得他自体控制的全能感,比如妈妈目光的注视,妈妈对婴儿自发行为地鼓励,妈妈对于婴儿一颦一笑地理解等等,在妈妈的回应里孩子可以一次又一次确认自己自体的感觉,他的全能感不断建立,他独有的自体感可以慢慢构筑起来,他可以越来越确信自己拥有可以创造的能力,也就 是扩大了他自体的疆域,使婴儿对自己本身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越发有信心,也就是他的“真实自体”可以完全被看到,他越来越信任自己的感觉了。 而另一方面则是上篇文章提到的攻击功能的实现,通过妈妈对婴儿攻击破坏地承受,他的自体可以与妈妈分离而独立。这是一个顺利的“真实自体”发展模式,但 如果在这个阶段无法给婴儿提供这个抱持性环境,婴儿不得不发展的就是“虚假自体”,比如在婴儿希望母亲来满足时,得到的是拒绝,并且婴儿的妈妈不但不愿意 配合婴儿的需要,而是需要婴儿配合她,婴儿的真实自体感就无法发展出来,比如妈妈要求必须按时间喂奶,抱着他的时间不能长久。在婴儿哭得时候,妈妈不想靠近。还有的妈妈在婴儿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够配合自己的时间作息。 还有更严重一些的就是抑郁或者本身自己在人格发展与情绪管理上就已经面临困难的妈妈,她的情绪阴晴不定,不断错过婴儿的表情,相反,她给出自己的表情,让婴儿“顺从”。婴儿方面的顺从是虚假自体最早阶段的迹象,出于母亲无力理解婴儿的需要。 当然这个妈妈,并非出自故意,而是“不够好”,妈妈自己的情绪自顾不暇,或者缺乏足够的支持系统,还有在婴儿出生的开始就激起了妈妈的情结,例如产后抑郁,都将造成这个无法实现功能的妈妈。 在这个环境中,孩子的真实自体难以获得回应,婴儿所学会的就是接受现实,了解妈妈的习惯,揣摩妈妈的表情,根据妈妈的性格特点来行动。这个学习是无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温尼科特认为这个“虚假自体”也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它保护着自体不受伤害,其二照顾妈妈的功能,还有一种是替代环境所没有的护理功能,第一种是最为重要的功能。 用“虚假自体”来对“真实自体”进行保护,可以帮助孩子在最柔弱的时刻活下来,即通过掩藏自己的真实,来让自己适应环境存活下来。这时婴儿逐渐就会发展出 自己头脑的功能来思考,实现了智力与情感的分裂。虚假自体的高度发展过程中,就是一个人距离自己的真实渐行渐远的旅程。 长大成人的我们,可能不仅是自己也可能是周边的人,经常会有如此感叹:“生活很无聊,生命究竟是为什么呢?“除了工作得忙碌,挣钱得兴奋,闲下来除了旅 行、打牌究竟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在一堆人时快乐无比,可是闲下来自己却真的不知该如何与自己相处,空虚寂寞就是这样吧?” 这种空虚与无意义感就是虚假自体的感受,也就是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了按照既定的顺应“母亲规则”的方式来运行自己生命,这始终循环的就是“顺从 (compliance)”。它与虚假自体相伴相随,也与绝望感不分彼此。在温尼科特理论中专门论述了这个概念,在其1963年的论文《道德与教育》中, 他谈到:“对婴儿的不道德是以牺牲其个人生活方式为代价让其顺从的……顺从会带来即刻的报偿,成人太容易将顺从错认为是成长。成熟的过程也可以采取一系列 的认同,那样的话,临床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虚假的、代理的自体,可能是对他人的模仿。真实或核心自体被隐藏,并被剥夺活着的体验。” 当“真实自体”未能呈现时,“顺从”是一个无意识选择,在你的内心地图中缺乏自己独有的选择权时,“顺从”成为最方便、最经济的唯一之路。最近曾看到报 道名校毕业的优秀学生,面临毕业,却不知该如何选择了。我猜想在他的生命过程里,父母的意见已经完全内化到这个孩子的心中,在他的生活里就是好好学习就 好,一旦让他自由选择,你让他如何是好?“顺从”也就是“听话”是很多父母评价孩子最习惯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却塑造了多少“虚假自体”的孩子。离开这个标准,人瞬时间就空了,也就是经常与“无聊”一起度日。 与“虚假自体”相比,“真实自体”包含着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原初的创造性部分,同样,它也和我们自身活力相关,也就是你是如何定义生命意义的那部分,它 在本质上不属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是自己本身对“我”这个自体发自内心的认可。看看最近新闻报道中一个男孩子放弃北大改上技工学校以后他的认真与勤奋就可以知道当一个人真实自体的一部分需要迸发出来并被欣赏时,他的潜能与快乐是多么无限地在表达。 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需要一个平衡,“虚假自体”代表着日常生活的社会礼节,这是一种外部包装,它保护着我们内部的真实自体的安全,但它是无法替代“真实自体”的活力与健康所带来的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 在温尼科特先生的分析生涯中,他经常讲很多时候做得分析是“假分析”,因为太多人已经习惯了“虚假自体”并且发展出了很多功能和成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 将大脑发挥到极致的人拥有的是心神不宁,缺乏安全感的生活世界,内心的体验是不真实和无价值感。可以想见,这种智力下面掩藏得是巨大的被剥夺与孤独感。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即使到了老年,我们的真实自体都渴望能够存在于鲜活生命的体验中。还是用温尼科特先生所说得话来点睛吧:“当我看的时候,我被看到了,所以我存在。我现在可以看也看到了。我现在创造性地看,我所感觉的我也能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