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什么阻碍着心理成长和修复?为什么人会在症状和人际关系中维持他早年所遭遇的痛苦经验?在精神分析思想中对于心理病理持续存在的理解,主要变现为两种基本概念模型及他们相互争论所带来的创新发展;这两种模型部分的源于我们理解造成生活困难的原因时所探索的创伤与幻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案例
保罗,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因为一连串从童年就开始折磨他的问题而来求治。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母亲充满恐惧且非常依赖,父亲多病而疏远,在他六岁时去世。保罗尽管极其精明强干,但饱受缺乏自信的煎熬,一直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周遭世界。尽管保罗在学业和职业追求上有很多成功经历,但他感觉自己是徒有虚名,总是担心马上就会暴露真像。在社交和性方面他也有类似的恐惧。它能够建立和维持相当多的友谊和性关系,但是常常完全不清楚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别人认为他哪里有魅力和有价值。保罗受到性无能感的折磨,并且有时会有短暂的阳痿。他常常幻想其他男人----他们更强壮、更有力、有更大的阴茎----所有那些因为吃力而令他感到羞耻的事情,他想象别的男人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好。
经典精神分析模型
主导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思想的心理病理学传统模型是围绕着冲突概念展开的,认为神经症是心理冲突的产物,是精神与自己作对的结果。心灵中充斥着内部冲突,因为精神生活的不同内容无法相容;来自童年的性和攻击驱力的冲动之间相互冲突,并且又与压抑它们的力量相冲突。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像保罗这样的病人所呈现的问题上,很快就会产生下列假设:
保罗在性和攻击方面的冲动受到普遍的压抑。他由于内疚(超我)和焦虑(自我)而阻止自己;他不允许自己知道他实际上是多么强大有力。他恐惧他将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资料本身提供了传统俄狄浦斯式的叙述:保罗幻想自己是俄狄浦斯冲突中的胜利者;由于父亲的死亡,他赢得了母亲,而这种胜利使他恐惧自己的性和攻击野心。他害怕他的攻击性和野心也会置人于死地,于是也彻底地否认它们,从而让别人和自己在一起时没有危险。他割断了自己冲突性的力量和能量,因此他失去了任何可能的自我感受或内部资源。运用经典框架进行治疗的临床医生可能会推测,这种积极俄狄浦斯情结伴随着消极的俄狄普斯渴求;在保罗关于更强壮、更巨大的男性强迫性幻想之下,是一种面对强大父亲形象而采取女性立场的被动性的同性恋渴望。他不仅害怕自己危险的力量,而且害怕如果允许自己表现出力量,必然会使他丧失被更强大的男人钟爱的渴望。
在这个传统模型中,保罗的生活难题,他的心理病理,都是无意识冲突的结果。他无法作为一个人并克服他的难题而继续发展,因为他的意识体验是由他无法触及的潜在的消耗性的挣扎所决定的。解除压抑会有所帮助,能让他看到并理解引起心理瘫痪的潜在的冲突力量。如果意识到他的无意识冲突及其在童年经验中的起源,他就会获得释放。他将逐渐理解他的性欲和攻击性并不像在他充满幻想的儿童心灵中所呈现的那么危险;他将能够放弃童年对双亲的渴望,知道这对于成人的、成熟的爱是不合适的。
后经典精神分析模型
主导后经典精神分析的另一种心理病理学模型提出生活困难的根源是发展受阻而非冲突。根据这种观点,保罗的基本问题不是他(无意识地)与自己作对,而是由于某些关键性父母养育的缺失导致他的早期发展受阻,这些关键性父母养育正是心理成长所需要的:有人值得保罗尊敬,有人喜欢保罗作为一个男孩子的样子,有人会祝福保罗按自己的方式成为男人。
对保罗问题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比较接近保罗自己意识中对他的困难的推测。保罗在童年一直渴望有个他可以信赖可靠的父亲,教他打棒球,教他如何做男孩,以及日后如何成为男人。他感到自己与其他男人不一样,因为他从未得到过其他男孩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东西——男子气概的榜样。父亲对儿子成为独立男子汉的祝福,可以充实他关于自己是谁的自我形象认同的机会。直到接受分析之时,保罗还从未意识到,在他幻想中那个总比自己强的男人形象,正是他作为男孩所渴望的父亲的典型形象。在发展阻滞模型中,保罗的心里瘫痪不是无意识冲突的结果,而是成长条件不足的结果。在保罗过去发展中所缺失的,在他作为成人的时候仍然缺失。
冲突和发展受阻病源归因的讨论
不同的后经典学者会以不同的方式构建这种成长的不足:
自我心理学家可能会强调父亲认同的缺陷,在保罗本身就已经很艰难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缺乏外部支撑的协助;
客体关系学者可能会关注缺乏做自己和发现自己而不必对他人的愿望保持警觉地和遵从的自由体验;
自体心理学家可能会指向缺乏维持发展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人会对保罗自己逐渐浮现的自我保持情绪协调和为之兴奋。
这些都是复杂,多维的理论。他们的共同因素是假定保罗生活困难的背后不是冲突,而是由于环境不足导致的自然发展过程受阻。对保罗有帮助的不是领悟本身(尽管所有这些流派都注重理解),而是在分析之中发现一种不同类型的体验。所有这些理论都不认为分析可以在事实上填补父母的功能;相反,他们认为分析关系是提供了父母养育的类似物,由于它足够接近父母养育从而复活了停滞的发展力量,并使得病人能够第早先失去的东西具有意识并进行哀悼。
这是两种非常不同的,看似不相容的关于心理困难起源的解释。正如在创伤和幻想之间选择一样,这两种观点引发了当代分析理论构建中的动态张力。最近的分析学论著显示出一种运动,走向更加复杂的综合。侧重用冲突观点思考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到,被长期冲突所削弱的生活导致重要的体验贫乏。例如,以冲突为基础的性压抑,可能导致对性情境的恐惧回避,以及丧失正常青少年所具有的在亲密关系中学习处理性需求的机会。因此,冲突致使发展性的经验缺失。解除压抑和产生领悟本身可能并不足以产生新的体验。相反的,某些后经典学者认为维系发展受阻的不仅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父母养育,而且也由于忠于父母所带来的冲突(费尔贝恩所谓的坏客体的联结)以及因为童年有限的选择而产生的补偿性幻想。
例如,保罗渴望着男性的力量和父亲的祝福,这可被看成是对一位拥有神奇力量的好父亲的补偿性幻想希望,它产生于保罗严酷的童年环境。他渴望着有一天这个父亲回来引领他进入成年,这个希望由于成为他所有困难的神奇解决方法而变得非常珍贵。我们还可能进一步认为,保罗贬低自己自我责备是为了维持这个希望。如果保罗能触及自己作为男人的力量和资源,幻想中的父亲就不再必要了;实际上,那样就难以保持存在这样一个超出生活的父亲形象的信念。他将不得不接受他作为一个单独个体的状态,像凡人一样与生活经验抗争。因此,保罗在意识中承受的抑制和压迫之苦,可能被认为是他为了保持一套冲突的的无意识幻想所付出的代价。正如歌曲创作者戴维 布朗伯格所说的:“如果你想唱蓝调,就要承受痛苦。”根据这种观点,冲突和发展受阻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的动力关系:最初的发展缺陷引发有冲突的渴望和幻想;这些冲突反过来严重阻碍获得必要发展经验,这又进一步引发了更多的冲突性幻想。
经典冲突模型中的主要防御是压抑。以驱力为基础的本能幻想不可避免的相互发生冲突,并与自我的调节功能发生冲突。他们必须被阻挡在意识之外,不能转化为行为,并被埋葬在精神深处。常常与发展受阻模型一并出现的,是对以解离而非压抑为核心的防御过程的理解。发展学者对心灵的理解,不是使用横向切分,即划分意识与意识之下埋藏的冲动,而是使用纵向切分,即划分未能相互整合的不同自我状态。某些发展需要或渴求以某种解离的形式在心灵中运作,如同温尼科特理论中真我与占优势的假我组织处于分裂的形式;另一些发展需要或渴求的存在形式,则更像是由于从未得到适当的促进性环境而未曾发展的潜能。其他学者建立了多重自我组织和自我状态之间解离的观点,造成解离的原因不是未得到满足的发展需要,而是与重要他人之间无法整合的,有时是创伤性的早期互动。乔迪指出,从强调压抑的驱力理论到强调解离的关系理论,这一转变导致了对无意识极为不同的观点。
正如先天----后天的辩论一样,冲突和发展受阻这两级仍然构成理论中两个截然不同的重要核心,但已开始走向更为复杂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