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佛陀说,“活在当下。”
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
觉察,是人性的基础,也是活出生命意义的基石。戴维·库珀(David Cooper)是一位犹太教拉比,他曾写过一本发人深省的著作,叫做《上帝是个动词》(God Is a Verb)。他在书中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许多无价之宝。你是否曾停下来静思,你在世上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失去它,你的生活将会永远改变。这个‘它’究竟是什么呢?请花上一分钟,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
“你可能会说,你与某个人的关系最珍贵。你可能会说,你和周围人的健康最珍贵。或许,你还有其他答案。不过,当你静心细思这个问题时,是否发现还有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呢?”
自我觉察,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无价礼物!这是拉比的建议。通常,我们对觉察习焉不察。如果我们的精神恍惚,失去觉察,珍贵的关系也仿佛不存在了。如果我们不能欣赏生命的美妙,健康的身体又值几何?如果我们不能全然觉察某人某物的存在,那人那物价值何来?的确,在我们眼中,珍宝之所以成为珍宝,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觉察到它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觉察呢?觉察,就是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在当下一刻,我存在,我临在。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曾用“休眠(dormitive)”一词表示一种我们无法看到事物及现象本来面目的状态。Dorm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dormire,即睡眠。处于昏睡状态的人游走于觉察的边缘。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说明我们怎样带着觉察去生活。
“我应该到哪里去找到觉察呢?”门徒向师傅寻求智慧。“在此!”“觉察何时出现?”
“它正在出现。”
“我怎么看不见呀?”
“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去看。”
“我应该去找什么呀?”
“你不必找什么。只是看就够了。”
“看什么呀?”
“目之所及。”
“我是否一定要用很特别的方式去看呢?”
“不必。用简单的方式看就足够了。”
“但是,我不能总是用简单的方式看吧?”
“不必复杂。”
“为什么不必?”
“因为你必须待在这里,才能看到。你总是要待在一个地方嘛!”
在一次完形工作坊上,珍妮说,她期望蹒跚学步的儿子哭泣不应超过30秒,因为哭是没有用的。因此,每当儿子大哭,珍妮就不能自已,大发雷霆。她为此感到内疚。工作坊带领者把两个坐垫摆在珍妮的面前,一个代表她的儿子,一个代表作为妈妈的她自己,然后,让她与孩子对话。珍妮坐在代表孩子的垫子上,对着对面代表妈妈的垫子说了一句:你不在意我。带领者随后让珍妮与她自己的妈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珍妮哭了。她觉察到,自己作为成年子女一直肩负着家庭的全部责任。她从母亲那里学会:自己不应该哭,因为哭标志着软弱,哭也不能解决问题。她内化了母亲的期望,把类似的期望和标准投射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不过,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必这样对待孩子。珍妮在面对空椅子与母亲对话之后,带领者请珍妮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和痛苦。
有了这个觉察,珍妮给了自己更多的选择。当她看到孩子热泪盈眶时,不再立即情不自禁地迫使他停止哭泣了。
美国精神病学家莱恩(Laing)说过:
我们未能注意之处,限制了我们思想和行动的范畴。因为我们没有察觉,
我们几乎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只有我们觉察到,
没有察觉是怎样形塑了我们的思想及言行,
我们才能有所改变。
完形治疗工作坊的主要目标是增强觉察能力。希腊语aisthannomai的含义是:我觉察。“完形”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有了觉察,就能选择自己的行动、态度和回应,不仅不会增加他/她的负担或责任(responsibility),反而会提升他/她的回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