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我有厌食症。情绪不好的时候会猛吃零食,吃完又后悔不已。平时我尽量不吃东西,专挑没有营养的蔬菜与水果,吃多了我还会悄悄去吐,怕自己长肉。
情绪的宣泄对每个活着的人都很重要,古人也有借酒消愁、长歌当哭的情怀。人们舒展情绪的多种方式构成了人文社会情绪行为的多样性。比如,谦谦君子生气的时候能去找人理论、打架;行为规矩的人会去抽烟喝酒;生活节俭的人会胡乱花钱……人对情绪的宣泄大多与自己的禁忌有关,平时最忌讳什么,伤心起来就专干什么。你一不高兴就胡吃海塞,那减肥自然是你日常最关心的事,所以生气的时候贪食就成为惩罚自己的最好办法。
厌食是人妄想回归婴儿时代最无意识却最有象征意义的行为。人对食物的第一联想是“可以使人发育成长”,厌食的潜意识语言是“我不想长大”。看看有些父母对待厌食的孩子,你立即会想起父母拿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大人百般迁就他、喂他、哀求他、逼迫他多吃一点点。厌食让人重新回到了孩提时代。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厌食还是对性爱的拒绝。这类厌食行为几乎全发生在年轻女孩子的身上。身体发育会出现女性的曲线,由此联想到性,于是女孩子用厌食来对抗对性的恐惧。厌食到了一定程度,月经会消失,月经是一个女孩成为女人的象征,没有了月经也就不用把自己当作女人。
在宗教立场上,厌食是一种净身行为。食物是糟粕,要让身体保持洁净,少吃糟粕的东西是唯一可行的。节食是很多教徒修炼的必经之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少言节食才能达成精神的升华。那么,人为什么要节食?是为了对抗人性中的贪欲、渴望、权力、性欲、被爱、享乐欲……要放弃厌食,就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内心是不完美的,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形体和心灵,坦诚地接纳自己的贪婪、欲望、性冲动、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才能使厌食看起来不那么重要。节食是可以提倡的,现代人吃得太多已经给社会医疗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在我的经验中,厌食的人潜意识中或拒绝女性角色,或反抗父母权威,或逃避现实焦虑,这些情况占相当大的比例。饮食的象征意义是接纳、消化、融入自我。厌食的人则缺乏接纳的勇气,也不承认现实。保持身材苗条只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大多数厌食者的苗条不是美学上的,而是心理层面的。真正追求苗条的人并不排斥食物,只是不多吃。
厌食的最后一个象征是不畏惧死亡。吃不进东西往往是濒临死亡者的一种表现,厌食者在玩味死亡。他们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还那么坚决地闭紧嘴巴。20%的厌食症会因为内脏器官衰竭、感染而死亡,不能不说厌食是一种巧妙的自杀。不过,厌食的后期无一例外会暴食(贪食),控制不住地把找得到的东西都吃光。这是对死的藐视后面潜藏着的对死的极度的恐惧。坦诚地面对,并强化对死的恐惧差不多是治愈这类厌食症的最根本方法。